引言
按照IPCC的研究,地球温度上升不超过摄氏2度是人类可以适应的极限水平,这相当于要求到2050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450ppm,或要求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水平的50%。按照届时全球人口为90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200亿吨左右测算,就是人均排放在2吨左右(目前的世界人均排放为4吨多)。进一步,到2100年,应该减少到人均排放1吨左右。为此,以欧盟为主的研究者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的“收缩-趋同理论”。这个理论要求世界总体到202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然后进入绝对减排状态,最终到2050年能够实现比199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
联合国气候峰会,即哥本哈根会议延迟一天于12月19日落下帷幕。令人失望的是,虽然《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但参加大会的各方代表并没有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达成具体共识。潘基文承认,过去13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也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2010年实现这一点。
这里,我们并不打算讨论《哥本哈根协议》的约束力问题。中国在低碳经济上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我们看到的是: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因此,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正是基于此,世界各国纷纷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
(全文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