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和推动的“开发区模式”是一种重要模式。简单归纳,“开发区模式”就是以特殊的土地、特殊的税收、特殊的服务,来吸引外来资本。不过,一二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模式的效果在递减,但政府对这种思路还是很热衷。日前,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快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在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形成10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的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带有明显的政府规划特色,产业基地的模式非常类似于“开发区模式”。不过,靠政府规划想建成100个高技术产业基地,其可行性有多大?令人怀疑。在我们看来,在中国“开发区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想以这种粗放的模式来搞高技术产业,在思路上已十分陈旧。在我们看来,发改委主观地认为,只要有规划,搞出基地,就能搞出高技术产业。然而,高技术产业的产生,重要的不是圈地,也不是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包括资本市场),以及愿意投身创业与创新的人力资源。但看看现在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削尖了脑袋考公务员的盛景,就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多么缺乏创新的文化,以及有创新勇气的年轻人。中国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曾出现过官员下海潮,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吸引力超越了铁饭碗的吸引力。但现在的情况似乎倒过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选自《安邦每日经济》20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