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8日电(记者陈爱平、许晓青)人气旺、消费热、场景新,上海文旅市场正“热”力四射。
8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钟晓敏走进“2025民生访谈”直播间,畅谈上海将如何进一步打造人民城市的“诗与远方”。
5月8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钟晓敏做客“2025民生访谈”直播间。
做强“票根经济” 促文旅商体展联动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1650.06万人次,同比增长1.61%;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201.1亿元,同比增长10.2%。特别是,上海宾旅馆客房平均出租率为73%,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在5月2日至4日,宾旅馆客房平均出租率连续三天超过80%,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假日期间,上海共举办660场营业性演出;服务观众约74万人次,同比增长25.91%;实现票房收入约1.63亿元,同比增长59.41%。
“我们将进一步打好‘星光牌’‘空间牌’和‘服务牌’,以高品质的演唱会、音乐节、文博美展等为吸引源,大力发展‘门票+酒店’‘门票+购物’‘门票+旅游’等套票联票模式,做强‘票根经济’。”钟晓敏说。
今年上海舞台“每周上新”,精彩不断。法语话剧《樱桃园》、日语原版舞台剧《千与千寻》、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陆续来沪;除了已经演出的刀郎、张杰、孙燕姿等,后续还将有时代少年团、周杰伦、玛丽亚·凯莉等轮番来沪开唱。
2月15日,上海芭蕾舞团演员在演出上芭经典版《天鹅湖》的精彩片段。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钟晓敏介绍,目前,上海拥有上海体育场、虹口足球场、东方体育中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等8个5000座以上、可举办大型演出活动的场馆。在此基础上,上海正科学合理统筹演艺演出空间资源,盘活存量,缓解演出旺季场地供需矛盾;推进世博文化公园部分片区改造,形成城市露天音乐节场地;拟在静安、徐汇等区域分别新建一座5万人、一座3万人左右体量的室内综合性场馆,为引进海内外一线艺人来沪演出创造更好的场地条件。
“上海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演出一件事’的全流程网办,缩短大型演出审批时限;在‘乐游上海’等平台集成展示演出信息等,为观众提供更大便利。”钟晓敏介绍。
不仅是演出市场,上海经典展节会都将创新升级,促进文旅商体展联动。今年上海旅游节将推出“暑期旅游季”,推动节庆旅游产品向“暑期档”拓展,拉长“欢乐时间”,并与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点文化节展活动联动。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聚焦名家名团“主场”、首演首秀“展台”,供给高品质的文艺产品。境外剧目方面,聚焦“顶级天团与名家大师”、“跨界艺术创新与独家合作”等重大项目;境内剧目方面,拟推出“原创新作,首演首秀”“重大节点,特别策划”“文学巨作,舞台精品”等四大板块,并推动国内著名戏剧团体的“上海驻演”。
2024年9月14日,演员在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上表演。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第30届上海电视节已征集到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927部电视作品,自6月1日至30日,开展“白玉兰飘香”节目展播;自6月23日至27日,开展“白玉兰飘香”惠民放映,覆盖16个区的文化新空间。上海电视节还将与临港新片区合作,联动上海天文馆、滴水湖等临港文旅资源,推出“电视节专享City Walk”精品线路。
为了进一步丰富文旅业态布局和消费场景,上海将打造“特色集市”,地点以“一江一河”沿线、演出场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周边区域和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水岸夜生活体验区等为主,涵盖民俗、美食、文创、花卉等内容。目前,上海各区已明确集市项目累计超过140个,上海文旅部门将引导各区形成设摊“一张图”、集市“一张表”,让市民游客休闲度假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科技+文旅”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如何让每个人在上海都能收获精准、个性的文旅服务?今年早些时候,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城市生活智能体——“沪小游”(1.0版本)——它助力搭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游客便捷获取文旅产品服务的需求。
钟晓敏说,截至目前,“沪小游”语料库整合文旅领域26个大类资源,覆盖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各类旅游休闲活动,以及热门展演、赛事节庆、非遗古镇等各类资源。系统实时对接用户所在的商业网点、景区客流、交通路况、城市气象、周边公共交通、行李寄存、厕所点位等信息,实现城市服务“一图通览”、文旅资源“一键调用”。基于垂直大模型技术,“沪小游”还能提供个性化的“AI伴游”服务。
记者与“沪小游”互动,收到附近的景点伴游信息。图为手机截屏
目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在组织开发“沪小游”App,畅通其与小红书、携程、美团、大麦网等平台的数据交流,打通与票务预定、酒店预订等系统的链接入口,加大文旅资讯、城市服务信息实时更新力度,“沪小游”App将在年内正式上线。
日益“聪明”的文旅智能体背后,是上海将更多城市资源转化成文旅资源,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全域覆盖的资源能精准满足个性化、分众化需求,国际服务标准与本土文化表达并重,人们能在这座游客友好型城市感受到现代化治理的“热度”与“温度”。
去年开始,上海文旅部门在全市开展了“组团式文旅项目研发宣推走进”系列活动,现场踏勘近2000个资源点,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750个精品点位,策划推出“20+16X”上海市区两级必游文旅线路产品。
2024年10月4日,游客跟随春秋旅游导游徐旦旦探访上海鲁迅故居。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今年,我们以这700多个点位以及3000多个文物保护点位、1600多个建筑可阅读相关点位为基础,结合文物普查、旅游资源调查等最新成果,深入挖掘资源点位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名人轶事、特色景观,形成一个个有历史、有文化的故事,搭建起一个‘上海故事’资料库,为上海文旅品牌的传播提供有力支撑。”钟晓敏说。
在线下,来自各行各业的“城市推荐官”将与文旅智能体“搭班”。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会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首届上海“城市推荐官”选拔赛,重点对熟练使用外语特别是小语种、熟悉驾驶、导览服务等多项技能、了解上海人文历史等复合型旅游人才进行重点招揽,为来沪游客讲好故事、传递文化,提供宾至如归的温馨服务。
精准打通“堵点” 让主客共享美好生活
文化旅游已日益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标配,是展示上海人民城市的窗口,也是推动中外民众互联互通的平台。钟晓敏通过调研注意到,在推动上海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堵点”“难点”,需精准施策打通。
2025年1月8日,上海迎来2025年首艘国际访问港邮轮,在北外滩旅游度假区咨询服务中心举办的游客欢迎仪式上,入境游客被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随着“China Travel”热度攀升,如何让外国游客更加“丝滑”感受上海魅力?钟晓敏介绍,今年年初,文旅部门对入境旅游公共服务开展专项调研,系统梳理了影响服务便利化和游客感受度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调度,有15家具体责任单位分工协作,落实和优化快速通关、便捷支付、离境退税、旅游咨询、导引标识、行李寄存、医疗救助等各项工作措施,努力让公共服务更快捷便利、更贴心安心。
“同时,我们深入挖掘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地标、历史建筑、非遗项目、社区生活、传统美食等文旅资源,把有内涵、受欢迎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主题化、差异化的‘最上海、最中国、最世界’的入境旅游产品,带领游客体验传统文化、参与城市徒步、探访街道社区、品尝地道美食,感受上海的历史韵味、现代风情和烟火气息。”钟晓敏介绍。
上海将以联合国旅游组织设立地区办事处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国际旅行商、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联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航空公司及酒店集团,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叙事、全球化表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入境旅游合作交流和宣传推广网络,让更多的海外民众认识上海、心向上海。
如何让更多老年人轻松追逐“旅途中的夕阳红”?钟晓敏介绍,上海面向老年朋友推出“五个一”旅游产品和服务举措。
文旅部门聚焦慢旅行、深体验,组织旅游企业推出“一批友好型线路”,首批线路已在4月中旬集中发布。市区联动推出50条区域性银发旅游主题游径,开发“银发旅游专列”,推出“银发邮轮游”专场活动,形成对老年朋友颇有吸引力的“一份‘打卡’新菜单”。为了方便老年朋友了解旅游产品,上海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打造“一条报名快车道”。推出覆盖老年朋友喜闻乐见的文旅场景和酒店服务的“一张乐龄旅游卡”,并加大周中错峰时段的优惠力度,叠加养老院体验、医疗陪诊服务等场景,鼓励老年朋友错峰出行。为了解决老年朋友旅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梳理盘活现有旅游集散站、客运中心、文化广场等,打造“一批就近集散点”。
2025年4月7日晚,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形象管理”课程的学员们在上课。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艺术普及教育的需求?“今年的‘市民夜校’春季班,我们将教学点位增加至483个,课程总量突破1552门;创新推出面向56岁至70岁群体的‘银发艺术计划’,专项招收中老年学员。”钟晓敏说,“市民夜校”春季班共招收3.5万名学员,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一倍,但仍然供不应求。
为此,与“夜校”对应的“日校”将在今年9月起开课。“日校”首批计划在全市设立30个教学点、推出100门课程,主要利用工作日的白天,包括“艺术早课”“午间一小时”“都市午茶”等三个项目。
“上海将持续发挥上海文博、美术、演艺资源集聚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让高品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钟晓敏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