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免责声明:
浙江“两会”专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金华市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传统村落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传统村落是广大农民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传统村落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广大港澳台同胞的文化之根。传统村落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
(来源:百度百科)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公布了2015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浙江省共35个传统村落上榜,其中金华占了5个。分别是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双溪乡梓誉村;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村,女埠街道渡渎村;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
此次被列入财政支持的传统村落,将获得约300万元的补助资金。
听到上榜传统村落
村支书乐坏了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村,位于兰溪市郊,兰芝风情线上。姚村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目前留存着明清古建筑80多座,其中居宅55座,祠堂公厅26座。2013年8月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听说拿到了这一大笔补助,村党支部书记姚勤铨乐坏了。虽然现在资金还没到位,但姚勤铨早已经想好这笔钱该怎么用了。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古建筑的修缮工作。
要想拿到300万元补助 至少要过3关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提出,设立“世界古村落保护大会”并永久落户金华。这样的提议,是有底气的。据了解,金华全市共有古村落104个,目前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有24个,占了浙江省的14%,除丽水外,排名第二。
但作为中国传统村落,要想拿到这笔补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金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政建设管理处处长汤贤孙说,要想拿到这笔钱,要跨过3道至关重要的门槛。
首先,在评为全国传统村落一年内,要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大规划准备好。其次,传统村落的基础设置建设、老房子具体的修缮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案等也要预备完善。最后,就是传统村落档案的建立,其中又包括排污、生态公厕、监控等多个方面。等所有这些材料准备好之后,再通过乡镇、市、省、中央等相关部门,层层申报。此外,还有专家进村考察。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自今年4月开始,金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就开始着手准备最新一批的全国传统村落资源调查工作。“截止7月,全市已有90多个村落入选,准备上报。其中较为突出的有38个。” 汤贤孙说。
(来源:《钱江晚报》 2015-10-12)
今天下午,“网络媒体金华行”活动一行来到金华市汤溪镇寺平村,感受700多年历史积淀而成的古村文化。
百年古村惊艳海外学子
“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项目自去年11月份启动以来,取得良好成效。在今年6月22日——7月12日启动的首季活动中,来自14个国家的42名海外名校学子,在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开启为期21天的古村落体验之旅。在活动中,他们对金华古村落保护、旅游提出很多可行的、有见地的建议,并用自己的所学、所能、所长制作了精致的地图、旅游指南、旅游手册等。活动在开创了民间外交新途径的同时,也开辟了一种“打造鲜活古村落”的旅游新模式。
此次第二季活动共收到来自14国56份申请,项目组从报名者的国别、年龄、所属学校、亮点等方面综合考虑,筛选出来自保加利亚、德国、刚果、老挝、罗马尼亚、蒙古、美国、南非、日本、坦桑尼亚、意大利、印度、英国等13个国家的37名参与者。这些不同肤色的年轻人们,也将挖掘古村落文化内涵,讲好“金华故事”,推进金华旅游国际化,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首创“家+”模式 让游客体验家的感觉
所谓“家+”模式,就是让古村落里家家都能是酒店、餐馆和便利店。在这里,古村落的居民不用改变日常的生活习惯,当有客人来时,家里有空余房间就可以提供住宿;家里有一些游客必需品的,可以变成便利店;家里能提供餐饮的,又可以成为餐馆,游客敲敲门就能吃上一顿热乎的农家饭菜。
在这种模式下,古村落的居民其实是像招待亲戚朋友一样来对待远道而来的游客,他们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但又能赚到钱。而游客只需付出合理的费用,就能享受到家一样的感觉。而且这个家的含义不仅是一个家,还能带给游客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以及更多情感上的满足,这就是“家+”。
此次,“家+”模式在第一季活动基础上加以完善优化,寺平村积极引进酒店、旅行社等经营团队,古村落村民以众筹形式与专业化市场主体组建运营公司,共同推动活动标准化、高端化、市场化。
正是这不断完善的“家+”模式,让海外学子在包容友爱、热情好客的住家感受自然生态美、人居环境美,体验园骑行、采制品茶、农耕文化展示、酿酒、书法国画教学、重阳敬老等多项活动,感受金华古村落的人文行为美、传统文化美。同时,活动还将围绕展示婚丧嫁娶、农事农耕、餐饮美食等古村落生产生活中最传统、最地方、最民俗的元素,让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海外学子,贴近最真实的古村落村民生活。
金华创意旅游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热点
“家+”模式只是金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彩一笔。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旅游不能再靠简单粗放的吆喝,需要在旅游产品本身下功夫,提升质量提高满意度。
近年来,创意融入、创新引领,成为金华旅游经济转型提升的重要推手。由此,探索出了“田园种创意、古城玩时尚、宾馆卖蔬菜、客房融动漫”的创意旅游金华模式。那些曾经被遗忘在角落、压在箱底的“老家伙”,那些从前看上去丝毫不起眼、土里土气的“老物件”,在一个个新旅游项目下重焕生机。
为此,有关部门注重旅游吸引物培育和旅游线路包装,鼓励景区差异化发展,突显特色,为游客开辟个性化线路。以创意促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同时,注重提高过夜游消费,发展中高端市场,许多别具一格的民宿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成为旅游热门地。还利用各类会展发展特色购物,让游客“带得走”。
在这样的思路和战略下,全市旅游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26.45%。接待游客5982.01万人次,同比增长21.73%。过夜游人次为3644.6万,占国内游客比重60.1%,比2013年底提高了9.5个百分点。游客量增长尤其是过夜游比重的提高体现在住宿业的快速增长上,住宿业平均客房出租率逐月稳步攀升,11月份达到63.17%,位居全省第一。
金华休闲旅游发展三年计划
今年上半年,金华市府办正式印发《金华市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按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加快大金华山旅游开发,串点连线成片,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合力打响五大旅游品牌”的要求,培育发展休闲旅游服务千亿产业,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延长游客在金逗留时间,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去年我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20亿元,全省排名第5,仅次于杭州、宁波、温州和绍兴,全省排名不断靠前;同比增长26.5%,比全省平均高出12.6个百分点。到2017年,力争国内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达到2天,人均消费提高到1100元以上;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6%以上和20%以上,力争全市旅游接待总量超过9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
未来3年我市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各类重大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充分挖掘和展示“千古风流 信义金华”的城市形象内涵,全面提升金华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来源:金华新闻网2015-10-14)
“十一”期间,由金华市金东区旅游局和金东区澧浦镇人民政府主办的“琐园——非洲风情节”在澧浦镇琐园古村落隆重举行。该村上演了“非洲歌舞秀”、“非洲美食宴”、“中非篮球赛”、“中国民俗体验”等诸多精彩活动。来自非洲10个国家的80余名游学学生为当地百姓和游客送去了独具非洲风情的舞蹈演出和非洲美食。而琐园村民则进行了编草鞋、打年糕、磨豆腐、唱道情、迎龙灯等中国传统民俗展示。
据悉,国庆这一周,琐园村每天都将开展中国民俗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徜徉古建筑群中感受中国风魅力的同时,体验中国传统民俗。
琐园是一个拥有着43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古建筑分布广泛,保存较好,是原金华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每座的建筑结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都极具江南古民居的典型特色,充满了艺术的美感,6月就曾成功举办“海外游子走进古村落”活动,使得“琐园”名号传向海内外,而十一黄金周,又打响了琐园的另一张名片。
(来源:金华市政府网 2015-10-09)
今年(2013)新春伊始,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单,共646个,其中浙江省43个,金华市列入这批名单的共有11个: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浦江县虞宅镇新光村,浦江县郑宅镇郑宅镇区,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武义县熟溪街道郭洞村,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根据金华市对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普查,全市范围内现有传统历史文化村落122个,其中古建筑村落104个,自然生态村落11个,民俗风情村落7个。传统历史文化村落规模、数量和保护价值都处于浙江省前列。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之所以列作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就是因为这些村落是一定规模家族的聚居地,每个村落在定居聚集的过程中,积淀着深厚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创业始祖的历史传说,有家庭兴盛荣耀的辉煌记载,有祖传的族规族训遗言遗事,有卓越建树值得后人自豪的士农工商祖先,有世代相传的民情风俗,有广为传播的戏剧、故事,有……。村落住房建筑的布局,是充满“天人合一”哲理与审美佳趣艺术的结合。越是古老的村落,积淀蕴藏的文化内涵越是丰富。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一个传统村落就是一段古代的农业文明史,是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集中再现。如地处磐安县东北部的管头村,全村都是乌石砌成的老屋,人们就叫乌石村。据说村口山岙处就是火山喷发口,乌石就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玄武岩山体。人居乌石老屋冬暖夏凉,古朴纯真,别有风趣。至今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该县西南部梓誉村,是其先祖宋代理学家蔡元定之子蔡渊,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2)避祸于梓誉溪口形成的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南宋理学在当地发展具有一定价值,也积淀着“烧夜火”“闹元宵”“宗祠挂灯”等理学熏陶的民俗文化。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特色鲜明,一村一品。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不可复制历史文明的标本,突出地显示一村一品的特色与个性,特色是传统村落世代传承的生命所在。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是南朝齐曾任金华郡守沈约后裔于明景泰七年(1456),沈姓聚居的村落。该村建筑独具一色。在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村门,南面有两个村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格局设计建造。只要五个村门一关,外人就无法进入。至今除村门完整保护外,还有古建筑民居28幢,特色非常鲜明。浦江县郑宅镇郑宅镇区,即郑义门村,自南宋建炎初年同居伊始,经历元、明两朝,时称“九世同居”,实为同居15世,330余年。明太祖朱元璋赐名“江南第一家”。至今郑氏宗祠保护完整,祠内古柏9棵,为朱元璋尊为先生的宋濂手植。明惠帝朱允炆逊国出亡,曾匿于郑宅白麟溪左边枯井中,俗称建文井,今井尚存。郑义门至今是省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建筑和谐,顺应自然。每个传统村落的建筑遗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藏天地人和秘密。浦江县西北部新光村,俗称廿五都朱宅,人称“灵岩古庄园”。这里是座充满浙商三百年传奇经历和故事的江南大院,汇聚着杭派、微派建筑精品的技艺。该村是朱胜于明洪武二年(1369)迁址定居。朱可宾(号灵岩)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前后,在杭州经商赚得大钱富甲一方后,从杭州请来高人规划设计的大庄园,构思独特,别具匠心。东为朱宅水口,南为中华、元宝山,西为马岭美女峰,是座太极形灵秀茜溪环绕的古庄园。文物古迹有:诒穀堂、廿九间里、古街、古桥、古道、木雕、石雕、砖雕工艺……。庄园内没有一间泥坏房,没有一条歪斜街道,尽是丁字或十字交叉的精致道路。这里还流传着1937年8月14日,日寇一架侵华轰炸机被击,飞行员跳伞被朱宅人活捉的真实故事。
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富含美感,魅力无限。每个传统村落的山山水水,都是风景。小桥流水、青砖白墙令人沉醉,气息安祥。磐安县梓誉村的古建筑有三合院、四合院、二进式四合院一共有十三间,古桥10座,多为明清建筑。婺城区寺平村,以古建筑“七星伴月”的格局与精美砖碓而闻名各地。这里原有厅堂24座,现今保存完整的8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古民居2.2万平方米。这些建筑中,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碓,雕刻着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等精美图案,栩栩如生。村中百顺堂、崇厚堂、立本堂、基顺堂等明清建筑,集中体现了徽派建筑艺术的精华。寺平村现在是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绿化示范村等。
综观保护开发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实践表明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多数传统村落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业,并在开发中加以保护。这主要是配套完善乡村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包括景区环境、景观风貌、居住条件、饮食条件、交通条件、停车设施、民情风俗、旅游产品、文体活动、自助采摘……。不同传统村落在开发中重点抓好几项要素,创造品牌,作为基本经营方向。从而增加“回头客”和“重游率”。第二种,少数传统村落从实际出发,开发其他项目。主要是村落的经济相对落后,交通条件不便。还由于村民外迁城镇,青年外出打工,加之当地政府投入保护资金不足,以致古建设失修。于是,从保护开发的实际出发,在政府主导下,引入投资机制,在维护尊重当地村民权益前程下,以股份形式共同商讨开发项目,并在开发中加以保护。第三种,个别传统村落主要做好保护工作。这是有的传统村落具有一定文化价值,但近期缺乏开发条件,则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下一步开发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来源:中国休闲农业网
2014-11-15)
怪相一:拆建频繁“二次破坏”令人忧
山西太谷县城南的武家花园原有7所大宅院,各式街门、院门、腰墙门、过道门20多座,亭台楼榭等房间共200多间,曾是太谷县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然而,一项最新调研显示,这样一处集中体现我国古代“晋”地风貌的建筑群,今年却被县里列为城市片区改造重点工程,让道开发商,惨遭强拆。
“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基层干部存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认为传统村落如无开发价值,不能提升当地GDP,与其花钱费力保护,不如让其消亡。有的甚至可能因经济利益驱动,官商联动,大行‘强拆’之道。”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如果再不重视这一问题,传统村落将消亡得更快。
记者调研发现,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浪潮中,因为认识不足,很多极具特色的古村落在被整合、拆建、挪移中消亡。
夹杂在一片红砖瓷瓦的新式农村楼房中,占地近4485平方米、拥有108个房间、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福建尤溪玉井坊郑氏大厝在夕阳映照下美丽又孤寂。“这样的古民居村里本来有六座,现在只剩下这一座了。如果不保护,这最后一个也将消失了。”福建省尤溪县西滨镇镇长蔡濠担忧地说。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拆掉农村,撤村并城,把农民拉进城、赶上楼,多余的地搞房地产。”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曹昌智指出,要警惕片面理解城镇化的现象,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城镇化会把整个农耕文明的形态破坏掉。
怪相二:张冠李戴“假古董”令人笑
明明是宋朝建筑,拆掉后重建了“明清一条街”;原本遗留的街区颇具明清特色,却被拆掉仿建了牌坊,用上了钢筋混凝土;古时江南古桥用石头建造,如今却用水泥重修……
调研中记者发现,一些地方麻木“拆古”,一些地方却疯狂“造古”,造出了很多形态像古建筑的“假古董”,令人啼笑皆非。
“现在有人错误地理解保护古城、古镇、古村落就是恢复历史建筑,重建古建筑物,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80高龄的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国外经验最重要的一条是,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阮仪三说,保护的目的是留存真的东西,用古老的建筑语言留存历史。“拆古镇建新镇、拆古董建“假古董”,是误人子弟,愚弄历史。”
记者调查同时发现,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复古,热心搜罗抢拆各类古民居,凑拼新的“古村落”。一些古民居建筑和砖木石构件的倒卖更为火热,合法的和非法的都很起劲。
“浙江、江苏都在搞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其实原来是封火墙),就连贵州镇远也在改徽派建筑。贵州的吊脚楼全部刷漆,现在都搞成蓝颜色的瓦,刷成白墙。”曹昌智说,由于没有找到地方特点,很多地方“东施效颦”,丢掉了原来的特色,这不是保护古村落的应有之义。
怪相三:盲目开发“过度商业化”令人怕
过度商业化,正在逐渐侵蚀传统村落。一些开发商把古村落当景点,把遗产当卖点,随心所欲地增加景点,然后将古村圈起来收取门票。
朱家峪村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境内,1371年明洪武年间,朱氏进村,因系国姓,故名朱家峪。六百余年来这里保存有大量自然、人文景观,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也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电视剧《闯关东》的外景拍摄地。
然而,火起来的朱家峪村却因有企业投资搞旅游、村民被集体迁出而在参评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时遭到专家质疑。“我们保护古村落的目的是保护传统的生活形态,不是搞个空壳,搞个外景地。”曹昌智说,“中央财政首次拨钱给传统村落,我们更担心一些地方拿着钱搞房地产开发和旅游开发。”
记者调查发现,现有收取门票的古村落旅游景区景点的经营企业,分属国营、民营、村集体、外来投资等不同性质,政府宏观调控很难,客观上对古村落的管理与保护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专门针对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法规条文。专家呼吁,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保护应放在首位,切不能随意出让经营权。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呼吁:“不能把旅游作为村落保护的唯一出路。如果村落都被开发旅游了,那么另一个悲剧就诞生了。” (来源:新华网 20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