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免责声明:
浙江“两会”专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金华市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
现浙江金华山,广义上指金华市本级北部的山脉,狭义上指金华市区北面山峰(壶瓶山)。金华山名的来历最早史见于晋朝末南朝初,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金华山,道教名山胜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境内北部。山中层峦叠嶂,清泉潺流,洞穴四布,怪石林立,主峰海拔 1300 余米,面积约 2.5 平方公里。金华山又名长山、常山。山间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称"金华洞",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名曰"金华洞元洞天";赤松山传为古仙人赤松子于此引牧羊少年黄初平修道成仙之地,故名。山上有金华观、赤松亭、"五洞十景"等自然景观及道教古迹。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
(来源:好搜百科)
金华山旅游经济区昨正式成立 面积150平方公里
昨天,金华召开了一个旅游经济开发动员大会,成立了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大金华山”被当成一个概念推出。新区包括了一山两镇,即金华山和临近的婺城区罗店镇、金东区赤松镇。在规划里,新区范围包括金华山山脉和周边规划建设的特色小镇区域,涉及金华山北坡兰溪市部分区域和金华山脉绵延的双尖山、萧黄岩、太阳岭等地界。
新区管辖范围包括双龙风景区规划范围,婺城区罗店镇辖区,新狮街道长岭、对岳殿、鹿村、放生塘、山下曹、唐村、姚垅7个行政村,金东区赤松镇辖区。
总体来看,区域面积有150平方公里,其中涵盖了双龙景区79.7平方公里的规划区。
(来源:浙江在线2015-7-7)
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市区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和赶超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成立金华山旅游经济区,与双龙风景旅游区合署办公,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给予充分授权,并全面托管婺城区罗店镇、新狮街道部分行政村和金东区赤松镇。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的成立,标志着金华山及周边区域新一轮开发建设拉开序幕。
一、充分认识成立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二、深度挖掘开发金华山旅游经济区这座“富矿”
三、科学谋划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开发建设蓝图
四、扎实推进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开发建设
(来源:金华新闻网2015-7-16)
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成立后,立即着手总体规划编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12月17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金中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由北京“土人设计”设计的金华山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划修改稿。会后,与会人员还赴经济区进行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党工委书记林一心, 能够加上北京土人设计院首席设计师俞孔坚陪同调研。
会议充分肯定了修改稿内容,但同时也指出旅游的根本问题是要吸引游客来金华,相关规划要站在“大金华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利用好双龙洞、黄大仙和金华山的山水风光,将温差、区位等优势发挥好。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金华人民创造一个优质生活休闲场所。要提高景区的交通能力,连同内部交通,解决景区可接入性问题,重点探索多种形式上下山的形式。
会议强调,要在交通、重点景区建设、老景区改造提升、景中村改造提升等方面找准当前景区发展的切入口。探索发展核心区与周边景区的差异化建设,做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共打一张牌、开发多主体这一要求。在与前期规划相融合基础上,合理挖掘、开发周边乡镇特色旅游项目,妥善保护因地制宜发展老矿区、特色古道等旅游资源。要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旅游开发,做大做强金华山。
(来源:金华新闻网2015-12-18)
从双龙洞迈向大金华山时代
11月30日,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召开建区5个多月来的首次干部大会,向全区近400名机关和镇村干部发出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和建设“美丽金华山”动员令。
对全区干部来说,这既是一次建设动员会,也是一次誓师大会。从这一刻开始,无论是区机关、景区,还是罗店、赤松等镇村干部,从此大家都是金华山一家人,为了“从双龙洞迈向大金华山时代”这一历史使命,凝心聚力,奋勇前行。
300平方公里的规划蓝图已经初步绘就,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也已明确。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全体干部发出了诤诤誓言: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亿元,重振金华山“江东名山”的盛誉。
①大调整:景区变身经济区
多年来,不用说外来游客,就是许多本地游客,对金华山的认识也仅限于双龙洞景区,以及20年前开发的黄大仙祖宫景区。摊开以往的双龙风景区总体规划,虽然规划了双龙洞、黄大仙、尖峰山、大盘天、家园里等多个景区,但总面积也不过79平方公里,且局限于金华山南坡。
这些,远不是金华山的全部。金华山横亘于金华城北,高耸云中的山脊是金华最美的天际线,其地界跨越婺城、金东、兰溪、义乌,甚至向东北延绵到了浦江。兰溪的六洞山、红岩谷、义乌的萧皇岩等景区,都是大金华山的一部分。同时,金华山还是一座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还有许多旅游秘境和文化资源“藏在深闺待人识”。
金华山长期存在“一山多头,一景多主,一地多属”等状况,由于体制不顺,空间有限,发展受到束缚,难以形成合力。今年7月,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远见和魄力,下大决心调整双龙风景区管理体制,决定成立金华山旅游经济区。
从总体规划初步成果来看,全区规划覆盖整个金华山脉及周边特色小镇,包括金华山北坡的马涧镇、梅江镇314省道以南的兰溪分区约15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直接管辖面积150平方公里。
新设立的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被授予设区市人民政府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托管罗店、赤松及新狮街道7个行政村,共拥有80个行政村,6万余常住人口。
这一重大决策,彻底改变了以往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效能低下的局面,同时整合“一山两镇”资源,实行山上山下整体规划,联动开发,也解决了山上发展空间狭小受限制的难题。体制调整,如同一招妙棋,以往看来难以解开的“死结”迎刃而解。
从79平方公里到300平方公里,从单纯的旅游风景区到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旅游经济区,局限于一隅的双龙洞时代正渐行渐远,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为胸襟的大金华山时代已然开启。
②大视野:双龙要打国际牌
建区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坚持市场化、精细化、个性化、国际化路径,强化统筹,整合资源,优势共创,扎实推进旅游景区要素集聚、功能转型、产品创新和周边特色小镇建设,以“双龙胜景、三教名山、休闲养生”为特色,着力打响“大仙圣地金华山”品牌,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际化风景名胜区,着力打造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
在总体要求的框架下,“三三四五”的具体发展目标和任务也逐步清晰起来。“三三”就是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分阶段实现大发展、大提升和大繁荣的目标。“四”就是承担浙中现代旅游产业集聚区、浙江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区、儒释道三教文化集中展示区和金华美丽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四大功能。“五”是要合理布局旅游观光区、森林保护区、生态居住区、休闲度假区和低碳产业区等五大功能区块。
“区域范围更广了,发展平台更大了,目标定位也更高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党工委书记林一心说,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金华山要下的是很大一盘棋,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小打小闹,小家子气,一定要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以大视野、大手笔,谋求旅游经济区的大发展。
③大气魄:誓言三年大变样
金华山旅游经济区成立5个多月来,始终是一个社会热点。外界一直在关注,金华山成立旅游经济区,要干什么,怎么干,能不能干出名堂来。事实上,去管委会转一趟,就会发现这里的干部走路都要快一些。“现在不比以前,千头万绪,目标高任务重,事情实在太多,人手又不够,开完会就忙落实,实在停不下来,‘五加二’、‘白加黑’更是家常便饭。”办公室一位干部坦言。
5个多月来,区领导干部在忙碌,也在不停思索。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求突破,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化”要求,金华山旅游经济区成立后,一手推进管理体制调整,落实“三定方案”,确保委托权限“接得牢、管得好”;一手加快30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编制,评审确定北京土人城规设计有限设计方案中标,尽快完善实施。
同时,管委会汇集各方面智慧,拿出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也向社会昭示了金华山大开发、大建设的勃勃雄心。“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全域化、旅游项目品牌化、旅游营销国际化三大战略。对照5A级旅游区创建标准,从旅游交通、游览设施、综合服务、特色文化、信息化、旅游安全、旅游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八个方面进行自查整改和完善提升。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完成双龙申报国家5A级旅游区工作,把金华山建设成为生态良好、业态多元、文化彰显、服务优质的国际化风景名胜区,着力打造金华山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届时,金华山年游客量要力争达到3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30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66%和60%,确保“三年大变样”。
④大发展:十大工程战鼓擂
在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公布的首个三年行动一揽子计划中,最振奋人心的是10大重点工程和10大工作,这也是“三年大变化”的项目支撑。这些重点工程和工作经过了前期调研和梳理,全部明确了时间表和责任人。
翻开这20项工程、工作任务分解表,你会发现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确实在下“很大一盘棋”。比如,文化体验型的旅游大项目就有婺文化公园、智者文化园和侨仙文化园,分别以尖峰山高尚生活区块、智者寺和黄大仙祖宫为载体,对应和做大儒、释、道三大教文化。观光休闲型旅游项目有双龙胜景、浙中凉都和森林公园,包括山顶的滑雪(草)场和大盘天服务接待中心都纳入了招商和建设计划。
按照“产业+文化+旅游”模式规划建设的罗店和赤松两大特色小镇项目,也让人憧憬。如罗店要分两期实施千年古镇风情街改造,罗店的“云谷小镇”要在三年内初具规模。赤松镇要启动“仙谷”小镇建设,仙桥老街改造提升,锦林佛手文化园提升改造,以及赤松子养生园、朱丝了文化书院等项目。
三年行动计划中,基础设施项目也安排了两组。一组是交通路网,打通里宅村—赤松黄大仙宫道路,拓宽提升石墙脚村—山口冯村道路,优化新朝线—九龙线道路等,实现区间道路的内联外通。徐霞客古道要完成三期工程,启动金兰古道、牧羊古道等建设,并为索道、滑道等项目做好设计和前期。另一组是服务基础设施项目,要完成智慧景区建设,促进双龙、鹿田、盘前、钟头、老石桥等高端民宿发展,并赋予健康养生功能。
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主任蒋金红表示,无论是传统景区的提升、新型景区的开发,还是特色景区的培育,都需要实实在在的项目为支撑。机遇难得,时不我待,只要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抓个三年,金华山一定能大变样。
⑤大旅游:打造美丽金华山
“试想一下,如果村庄里脏兮兮的,污水横流,蚊蝇满天飞,又如何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下?”在11月30日的干部大会上,区领导一席话让众多与会的村干部警醒。
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直接管辖80个行政村,有相当一部分还是落后的山区村庄。根据旅游经济全域化的既定战略要求,构建大旅游大景区格局,全民参与、全民享有,“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这些传统的农村, 要真正升级为国际化大景区的一部分,显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按照区领导班子的想法,第一步必须把环境整治好,清清爽爽,山清水秀,让游客进得来;然后像琐园村、寺平村一样,形成自己的旅游风情特色,让游客留得下。
为此,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结合“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以“美丽金华山”建设为抓手,全域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把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建成“两美”金华的示范窗口。
未来一年内,全区将按照“点线面结合、镇村齐推进、一年求突破”的要求,实施“夯实环境基础,建设秀美村庄;编制建设规划,布局优美村庄;彰显景区特色,打造精美村庄”等三大行动任务。争取到2016年底,全区建设1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成两三条美丽乡村风景线,使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提升。
(来源:金华新闻网 2015-12-2)
山丹打造“旅游+”产业模式 综合收入12亿余元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近年来,山丹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与双创、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互联网+等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旅游+”的发展路径,推动旅游产业与农业、信息、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了多元化新业态旅游产品,全县旅游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至目前,共接待游客达220.25万人次,同比增长24.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8亿元,同比增长46.6%。
“旅游+农业”。主要依托焉支山、皇家马场、大佛寺景区、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和李桥水库水利风景区,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帮助有发展潜力的贫困户申请贷款,新建农家乐、家庭农场和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打造地方特色的产供销发展产业链,真正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联合各乡镇举办农家乐管理和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班,组织村级干部和农家乐业主赴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考察学习,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促扶贫、推双创、助增收的路子。全县共培育乡村旅游专业村4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1家,兴办农家乐88家,其中四星级10家、三星级15家、二星级23家,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2135人,辐射带动200余人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和扶贫增收的双赢。
“旅游+文化”。抢抓国家建设“一路一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建设河西文化大县和旅游大县,突出马文化、艾黎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特色,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互补互动的“大景区”来打造。重点建设“五区三线”旅游大格局,在推进焉支山自然风光体验旅游区、马场马文化体验旅游区、长城雄风体验旅游区、艾黎新西兰国际旅游村观光体验旅游区、大佛寺佛教文化体验旅游区五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举办丝绸之路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腾讯益行家古长城公益挑战赛、“焉支山旅游文化艺术节”暨建设银行杯七夕爱情主题文化旅游节、首届焉支山诗会、“四月四”大佛寺庙会和“六月六”焉支山庙会等节会赛事活动,更好地彰显了旅游与文化的相互融合。同时,加快麦杆画、剪纸、绣球、文物复制品等民俗文化的包装、传承,挖掘编排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胡腾舞、太平车、高台舞狮等演艺节目,打响山丹炒拨拉、垫卷子等风味小吃知名度,提升了旅游业的文化含量。
“旅游+信息化”。积极推进“旅游业+互联网”,用信息化武装旅游。强化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引导焉支山、大佛寺和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注册入驻张掖智慧旅游平台,同时,借助携程、去哪儿、驴妈妈、山丹旅游微信公众号、山丹微生活和山丹马可波罗电子商务公司等电商平台,开展旅游信息发布和咨询服务,提供门票、酒店预订,销售麦秆画、烙画、山丹六珍、山丹羊肉等旅游产品,构建了旅游信息化营销体系。
(来源:国际在线 2015-11-16)
广东“文化+旅游”带来风光无限
日前,广东省文化厅联合省旅游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创建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提升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等一系列重点任务。
广东一直苦于旅游业大而不强,打“文化牌”成为从省到各地市不约而同的选择。“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培育旅游经济新增长点,对我省建设旅游强省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旅游局副局长王志红说。
活用资源:走差异化之路
此次出台的《意见》,确立了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大原则。这无疑是根据广东省文化资源禀赋的特点决定的。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了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结果,广东以29个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共39个项目名列全国第一。佛山市大沥镇“醒狮武术之乡”、太平社区“粤曲之乡”、石湾镇“陶艺之乡”……异常丰富多姿的岭南民间传统文化,是广东省发展文化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将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打造独树一帜的文化旅游品牌,已成为广东许多地方的自觉性。东莞市在这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该市32个镇街,各自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招牌”,不仅避免了同质化发展,而且实现了优势互补,以最大限度的集群化品牌吸引客源。
譬如,在前不久第六届美食文化节上,美食之乡道滘镇吸引了45万人次前往观光,现场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拉动消费2.5亿元。一个小镇缘何如此成功?道滘镇委委员丁金诺告诉记者:“道滘粽、龙船饼等传统美食源远流长,许多游客慕名远道而来品尝,产生了独特的美食旅游市场。近年来,道滘将美食与龙舟竞赛、粤剧曲艺、放莲花灯、摆七夕贡案等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使美食文化节品牌在珠三角有了不俗的名气。”
水乡小镇沙田,将闻名远近的疍家文化与水乡文化结合,打造了惠丰年水道疍家文化体验园。记者乘船游览了长达14公里的水道,不仅饱览了水乡风情,而且体验了舟上咸水歌叫卖、龙舟竞渡、疍歌传情等疍家风俗。
“广东四大名市”寮步镇,则积极发掘了莞香历史文化元素,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统筹发展战略。
根据新出台的《意见》,类似东莞市这样,引导文化旅游融合并朝着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做法将得到大力支持。广东省将根据各地区情况因地制宜,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多样化。依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文化,加上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文化,发展品类繁多的文化观光游和文化休闲游。
活化遗产:让古村韵味重现
年7月,佛山市发布了酝酿已久的首批古村落活化方案,将首批13个古村分为最田园、最原真、最文化、最时尚四类,结合周边景点,列出了5条“探佛寻古”系列旅游线路。同时,提出“活化应该以人为本,人的守望才是古村魅力所在”,由30个古村的代表集体签署倡议书,号召全社会和村民共同保护古村文化遗产。
岭南大地上的古村落,是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活化。近年来广东不少古村落及其灿烂文化已经从消失的边缘重焕活力。
位于东莞茶山镇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近年来,茶山镇将拥有5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园游会”打造成响亮的文化旅游品牌。“今年‘茶园游会’我们推陈出新,邀请了多项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人气大增。如今,古村游客络绎不绝,今年春节茶山接待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1%。”
佛山从2012年起就对古村落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整理,完成传统村落信息录入63个,大力开发古村落旅游。“活化后的古村落非常有韵味,行走其中,就像在触摸历史的肌肤。”佛山市市长鲁毅说。
激活创意:让游客带走文化
近日,湛江市宣布了当地一年一度的旅游盛事——将于国庆期间举办的2015湛江海洋周的活动安排:在美丽的金沙湾浴场上将推出沙滩音乐会、民间艺术展演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展演,将“欢乐海洋”主题进行到底。
同时,针对湛江旅游商品种类少、缺乏创意、市场开发薄弱等短板,届时还将启动湛江旅游特色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对于入围作品,有关部门将资助其申请专利,还会纳入旅游特色商品目录库,优先推荐给创业投资机构转化对接,帮助其尽快在市场上打响。
从演艺产品的开发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创意+”正成为广东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湛江,广东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激活创意,让旅游者不虚此行,能“带走一座城市”。例如,以客家文化知名的梅州市,研发设计了富有客家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和土特商品,如“细哥细妹公仔”“客家风景烙画”等,让游客能将客家文化带回家;同时还着力培育旅游演艺市场,打造了展演客家文艺的对外窗口——“客都艺韵”剧场,令游客记住客家文化的动人神韵。
同时,《意见》也提出要“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未来,广东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演出市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打造优秀文化旅游演出节目。旅游景区将广泛引进和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形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丰富和提升景区文化内涵。
(来源:《经济日报》 201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