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当前现状... 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4

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5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 6

垃圾分类的意义与重要性... 6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 6

垃圾分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6

周边县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的做法... 8

垃圾分类的“绿色革命”风行金华... 8

兰溪: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11

武义县的具体做法... 1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倡议书... 12

西联乡:全方位多举措推进垃圾分类... 13

坦洪乡:“三步走”推进垃圾分类... 14



免责声明:

 

浙江两会”专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武义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建设美丽乡村














(图片来源:《金华晚报》2015-12-15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的活动。分类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在2007年,国家环保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O07一一2020年)》,要求各地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

 

 

农村生活垃圾当前现状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管理缺失

当前的农村针对于生活垃圾的出现并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科学的管理机构,在农村中的基础管理部门中也并不存在对于生活垃圾进行管制的专业部门,这就导致在面对垃圾的处理上,村民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方向,都是自家随意处理,没有一个监督管理的部门。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慢,时间短,因此针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并没有引起环保部门的足够重视。

2、村民意识淡薄

我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近年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虽然农村经济也得以发展,但是针对于农村村民的教育并没有随着经济有很好的发展,依旧是缓慢的发展,相对较落后。农村村民由于受教育有限,因此对于环境保护不能引起其足够重视,并且关于环保方面的知识缺乏,对于垃圾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危害认知不够。面对这种情况,村民一方面对于环境的保护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的对垃圾进行科学处理。部分地区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缺乏足够重视,一味的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环境保护问题被忽视,或者是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对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而自查。

3、环保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当前针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很明确的法律法规,农村的环保问题没有相应的保护规章制度。农村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也并不存在,从而导致村民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够,依旧是进行自我的处理。

4、环保资金的缺失

虽然我国目前农村经济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发展进步,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但依旧有限,对于拿出资金进行垃圾的专门处理依旧显得吃力。我国财政也并没有针对这方面进行一个政策上的帮助,因此农村村民在垃圾的处理上缺少一个基础的设施,影响对垃圾的合理处理,同时生活垃圾得不到合理的分类处理,大大降低了垃圾的回收利用。随着时间推移,垃圾的不断增加,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严重。  

(来源:《前沿◎三农视野》2015-0714

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现状

目前,浙江省多数县(市)的农村都采用了户集、村收、镇运(中转)和县(市)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模式。并相应配备了垃圾箱(桶)、垃圾清运车和集中处理场。但通过调查发现,不少村子出现了垃圾桶缺少或损坏严重,垃圾收集车数量少、效率低的现象。特别是有些村子,由于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应建的收运设施及配套设备被搁浅;有的村子甚至不具备垃圾收集设施,村内垃圾全部堆放在村子周围的道路边和河道内。从总体看,浙江省农村乡镇垃圾中转设施配备率、生活垃圾收集率仍然较低。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1)出售。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再利用价值和收购需求的废弃物,如塑料饮料瓶、金属类包装、旧书旧报纸、硬纸盒等。对于这些可以变卖的生活垃圾,不少农户存积在家,等待有人上门收购时再行变卖。

2)焚烧。焚烧生活垃圾在浙江省农村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尤其是在夏季。进行焚烧的垃圾主要是农作物晾干行为,尤其是在夏季。进行焚烧的垃圾主要是农作物晾干的茎、叶、根,还有破碎的纸质物、木质物。焚烧行为通常是在夏天的傍晚进行,可以驱赶蚊蝇,焚烧后的火泥可以用做肥料,施作于农田或果木。

3)填埋。用于填埋的垃圾种类一般为未经加工的田地出产物或购买的蔬菜外壳,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在腐烂后回归大自然,构成良性的循环。一般根据农户自己的需求填埋在自己的田地里用作肥料。

4)丢弃。丢弃是浙江省农村垃圾处理中最普遍的行为,可以分为定点丢弃和非定点丢弃。定点丢弃是指农户们在日常生活中倾倒生活垃圾于固定场所;非定点丢弃是指农户们随意丢弃,没有固定场所,大多为公共空间,如公路边、小溪旁、河流沿岸边、池塘等。丢弃的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80%以上。

(来源:《节能与环保》201510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

垃圾分类的意义与重要性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24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

垃圾分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垃圾合理分类的理解很是缺少:能够确定的垃圾种类很多,因此需要很多回收设施和空间,因此会增加垃圾回收的难度,其面对的阻力也会增大。可如果分类不细,那样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并且对于垃圾分类后的后续利用和处理造成不利的影响,降低回收资源利用率。

2、对垃圾分类空间的研究淡薄:从比较的角度而言,国外在此类方面有优势存在,在城市之外大范围的垃圾空间存在,我国对于回收空间的属性研究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空间研究。城市文化、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城市环境和城市人口都能对垃圾分类回收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合理制定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为其科学性依据。

3、对于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分类运输的前提条件是垃圾中转站必须有垃圾分类压缩装置,否则,居民把垃圾分类收集之后到了中转站就混在了一起,就极大地挫伤积极性,同时也谈不上分类运输,而分类处理就必须要有末端处理设施,如果没有末端处理设施或不完备,经过分类运输后的垃圾最后也是混合在一起。目前国内很多城市还没有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垃圾分类的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4、法律不健全且执行不力:目前我国关于垃圾分类技术管理的研究较为充分,但法律方面的规定和研究却很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起步较晚,相应的立法体系也不够健全,存在立法过于原则性、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综合性法律和配套法律法规等不足。目前关于垃圾分类的配套法律、法规只有一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所以无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制裁机制。

5、政府部门合力不够:垃圾分类工作涉及的面很宽,人力、财力、物力一样都不能少,需要很多政府部门合力来做,比如,政府法制办、财政局、发改局、教育局、市政局、执法局以及新闻媒体系统等多个部门来做,但在现实中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都是环卫部门在主导,除了财政部门会给予资金的支持以为其他部门的支持力度很小,环卫部门推进这项工作的时候常是举步维艰。

(来源:《企业导报》201520

周边县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的做法

垃圾分类的“绿色革命”风行金华

1210,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网络好故事”网络投票结束,来自金华农村的“一只爆红的垃圾桶”以29650张得票获得了网络投票第1名。

金华的这只垃圾桶,为什么能爆红网络,有这么高的人气呢?记者试着寻访其中的奥秘。

1、“会烂”和“不会烂”的民间智慧

“会烂的与不会烂的,这套分类标准虽然算不上多准确,但简洁易懂,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讲垃圾分类,要用农民的话。”

——市委副书记陶诚华

垃圾分类在中国已不是新鲜词汇。可是要在农村实行垃圾分类,我市却是先行者。

“我都没读过书,怎么搞得懂垃圾分类?倒傻货,脑筋搭牢了!” 去年6月,当面对上门做垃圾分类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姜宝钗时,城区竹马乡向家源村70多岁的李根娣就用了这一句金华方言,骂对方傻。

的确,现在农村里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文化程度不高,跟他们说可不可回收,听不懂也分不清。在村里实行垃圾分类,这对于向家源村的村民来说,无异于一场革命。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垃圾往往是随处一倒,房前屋后,池塘河沟,随处可看到村民丢弃的垃圾。

除了不懂,还有抱怨。不少村民不解:花这么多力气去分类,难道分类过的垃圾还能当肥料用?

“就要当肥料用。”在村民的抱怨声中,有些试点村开始悟出了一点“门道”,在距离向家源村20多公里外的金东区浦镇,开始实施“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垃圾分类法。

跟“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相比,“可堆肥”和“不可堆肥”更通俗易懂,这种来自民间的智慧,让垃圾分类效果一下子提升了。后来,村民又把它概括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解决了农民垃圾分类“不会分”的难题。

会烂的垃圾,就作肥料。这下视肥料如宝的村民乐了,更没了抱怨声。

如今,之前数落村书记姜宝钗的李根也都能张口就来:“会烂的垃圾放绿色桶,不会烂的放灰色桶。”

2、农村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科技力量

“没有科学技术的力量,金华的农村垃圾分类就没办法贯彻得如此彻底。”

——金东区农村垃圾分类办副主任王瑞良

随后,金东区进一步探索出了垃圾“二次分类”的模式:农户将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之后,村里的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分类处理。会烂的,沤肥;不会烂,但能卖钱的回收,不能卖钱的运走。

然而,以前不少其他地方的垃圾分类试点,往往止步于分类无害化处理这“最后一公里”。

“会烂的”和“不会烂的”垃圾分类向垃圾循环使用迈出了一大步。“会烂的垃圾经过科学处理可以到农田里去发挥作用。”金东区农村垃圾分类办副主任王瑞良说。

今年春节前,市治水办在金东区镇后余村试点,推广建立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站里的沤肥房利用浙江大学研发的好氧堆肥加微生物辅助技术,只要40多天的发酵,堆肥池里的垃圾就可变成棕色的有机肥,解决了分类无害化处理这“最后一公里”。

20154月,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镇区垃圾处理中心在浦镇建成投入使用。该处理中心拥有比沤肥房更先进的机械高温发酵技术, 24小时垃圾就能被处理成颗粒有机肥。每天能处理1吨垃圾,加上原先配套的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可满足8000人的垃圾处理需求。

王瑞良说,科技让垃圾分类拥有了变废为肥的神奇功效,实打实的好处,农民看得见摸得着。

金东区浦镇东张村76岁的老农张樟彩是沤肥房的常客,家里一亩三分地的肥料都从这里取用。说起垃圾分类,他竖起大拇指:“垃圾分类能变出肥料,太好了。”

3、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机制助力

“垃圾分类是文明创建的基础性工程,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

垃圾分类,减少的是垃圾,提升的是农民的文明素质。

在我市很多乡村里的显眼位置,都张贴有一张“荣辱榜”,督查人员每周对各村各户进行两次明查、一次暗访。村民家门前的“三包”区域,卫生情况特别脏乱的,督查小组都会用相机拍下,每周五张贴到“荣辱榜”上。做得好的农户上“先进榜”,做不好的上“促进榜”。

在不少乡镇里还有第二套考评机制,如果行政村垃圾分类做得不好,整个村都要被亮黄牌,再做不好要亮红牌。

“农村是个熟人社会,谁家上了‘促进榜’都会觉得难为情,下次就会努力整改。”金东区农办主任傅得芳道出这个机制的成功秘诀,一张张荣辱榜,条条村规民约,这些“接地气”的长效机制给农村的这场“绿色革命”保驾护航。

“之前的骂没白挨!”姜宝钗说,村里垃圾分类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现在推行的机制“服水土”, “只要宣传到位了,激励处罚措施完善了,垃圾分类在农村不仅能做,而且能成!”

4、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竞争力

“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乡村美丽就是发展的竞争力。”

——金东区浦镇园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

一年工作下来,向家源村被评为全市垃圾分类的先进村,村里垃圾分类减量可以达到90%。与全市其他一些农村一样,向家源村的这场“绿色革命”成功了。“现在不管什么时候来到村里,都是干干净净的。”姜宝钗说。

如今在我市农村,像向家源村这样整洁美丽的村庄比比皆是。金东区浦镇园村今年“十一”黄金周举办了“园——非洲风情节”,每天都吸引了超过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而如此庞大的人流量过后,道路依旧整洁。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说,垃圾分类,不仅改掉了村民的千年老习惯,还让琐园重拾绿水青山。

没有了垃圾围村,村容村貌整洁了,绿水青山回来了,这是村民的直观感受,从更大的层面上讲,还有一组村民们并不了解的数据:我市垃圾分类减量化推行一年多来,仅金东区的农村垃圾减量就达70%。据测算,我市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每年可减少垃圾14万吨左右,市区十八里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从不到6年延长到10年;此外,每年可减少垃圾清运、处理费用4100万元左右,还可以产出有机肥2.8万吨,节约化肥购买费3000万元。

目前,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这场“绿色革命”,已经从当初的3个试点乡镇覆盖到145个乡镇,占金华乡镇总数的98%,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遍布各县、市、区共3298个行政村,占金华所有行政村七成左右,受益人口200多万,到2016年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要实现全覆盖。

正如有媒体评论称,金华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不是在做单独的“盆景”,而是做处处可学、可做的“风景”,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来源:《金华晚报》2015-12-17

兰溪: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导报讯 昨天下午,兰溪召开座谈会,部署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兰溪市领导蔡艳、金建荣参加座谈。

2013年以来,兰溪以农村环卫示范村、示范线创建为抓手,在全市40个保洁示范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为试点村统一配置分类垃圾桶,发放垃圾袋。去年,重点打造游诸农村环卫示范线,新建22个敞开式垃圾池和3座太阳能垃圾处理房。今年,计划在游诸农村环卫示范线、灵洞乡、溪街道等三个区域重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按83个试点村、7.5万人口计算,全年可减量8760吨垃圾,节省垃圾处理成本140万元。

兰溪市委副书记蔡艳要求,相关镇乡(街道)、部门要转变观念、确立标准、寻找路径、营造氛围,构建垃圾回农回田体系、垃圾填埋厂分类体系和废旧品回收体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有序进行。会前,参会人员实地参观了永昌街道溪童村、游埠镇梅屏村、溪街道上汤村,了解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情况。

(来源:《兰江导报》2015-01-07

武义县的具体做法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倡议书

亲爱的市民朋友: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垃圾量也在逐年攀升,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垃圾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为积极响应市、县政府的号召,今年以来,我们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将在全县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以支持社会经济建设,推动环保事业发展。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您的支持与协助。我们真诚的邀请您和我们一起来创建美丽武义——一个美好的绿色生态家园。

实现垃圾分类的重点是请您将厨房剩余的饭菜、骨刺、瓜果皮、蛋壳等有机垃圾与纸张、金属、玻璃、塑料、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及烟头、陶瓷、灰土、卫生间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分开装袋,并准确投入到相应的分类垃圾桶里,使可回收的垃圾能够及时回收再制造,达到物资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是讲究公德,讲究文明的体现;是建设美丽武义、绿色武义的具体行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崇高事业。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文明、更进步!希望您立即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以崭新的面貌,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创建美丽武义、绿色武义作贡献。

---“民生大篷车”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今日武义》2015-03-09

西联乡:全方位多举措推进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工作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村文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蹄疾步稳有序推进垃圾分类。”近日,西联乡党委书记潘祖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联乡是今年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的乡镇之一,在借鉴垃圾分类试点乡镇经验的基础上,该镇结合自身实际,建章立制,多举措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

“提高认识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对于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来说,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尤为重要。”为了广泛发动群众,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西联乡通过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家庭妇女会议、垃圾分拣员会议,向村民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重点环节、主要做法,提高村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同时,乡政府在各村显要位置设置宣传栏、广告牌,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向妇女发放围裙、折扇等,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发挥小孩对大人的影响,垃圾减量效果十分明显。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西联乡建立了对各村、垃圾分拣员和农户的考核评比制度以及垃圾收费制度、党员包干制度等6项制度。”潘祖洪说,从村干部、垃圾分拣员到农户层层考核,每个村设有“荣辱榜”,由村环境卫生管理委员会每月评出5位优秀分拣员和优秀分类农户,在“荣辱榜”上公布,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农户从内心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分类。

“下一步,西联乡将狠抓太阳能垃圾降解房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进度。乡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到每个村实地勘查合适的位置,并督促各村抓好工程进度和质量,尽快完成太阳能垃圾降解房建设任务。”潘祖洪说。

(来源:《今日武义》2015-10-23

坦洪乡:“三步走”推进垃圾分类

“作为今年我县新增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的乡镇之一,坦洪乡在借鉴试点乡镇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三步走’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取得实效、形成长效。”近日,坦洪乡党委书记何国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坦洪乡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加强对太阳能垃圾降解房建设工程的监管,严把质量关。”何国茂说。

推进垃圾分类,第一步必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严”字当头。“坦洪乡将以‘干事清单’倒逼建设质量和进度,明确时间节点,统筹施工力量,加强工程监管,确保太阳能垃圾降解房建设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工。与此同时,完善配套设施,设立垃圾分类固定宣传阵地、标语,建立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何国茂说。

第二步,加大宣传力度,“多”字当头。该乡组织村党员干部、妇女代表、保洁员等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专题培训。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小册子、张贴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村民自觉做到垃圾不落地、在户就分类。

第三步,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常”字当头。该乡继续推行“门前三包”、环境卫生评星排行榜、党员联系农户等制度,加强垃圾分类监督,实行“周查、月评、年考核”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同时,严格奖惩制度,将村级环境卫生分类考核督查结果与乡、村干部及保洁员的工资奖金相挂钩。

何国茂表示,坦洪乡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工作主线,狠抓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着力构建优美的人居环境。

(来源:《今日武义》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