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权威发布...................... 3
苗圩:33个“中国制造2025”专项规划明年将出................ 3
张金如:《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解读.................... 3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摘要......................................... 4
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 4
“中国制造2025”应避免新一轮重复建设........................... 4
二、调研报告...................... 5
浙江省政协把脉信息经济发展............................................ 5
《中国工业4.0进程报告》揭制造业现状.............................. 6
三、行业声音...................... 6
媲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国制造千人会.............................. 6
明年投资热点看好“中国制造2025”.................................... 8
四、深度观察...................... 8
隆国强:中国制造2025需立足国情..................................... 8
任正非:不要妄谈工业4.0,自动化堡垒还没跨过................ 8
邬贺铨:工业智能化面临体制障碍..................................... 9
宋华:工业4.0核心是整合产业智慧供应链........................... 9
杨佩昌:“笨公司”让“德国制造”走向辉煌.................. 10
制造业选择:活着、寻路、去留....................................... 11
日本马桶圈为何挠到中国制造业的痒处?......................... 12
免责声明:
浙江“两会”专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宁波市镇海区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将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定一个包含33项专项规划的体系。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通信产业和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强国”战略。
工信部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已经确定好11项具体落实规划。包括智能制造、制造业创、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分项规划和包括新材料、机器人、制造业服务化等在内的6个细分行业规划。(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1-6)
《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即将发布,省经信委主任张金如表示:把“浙江创造”、“浙江智造”、“浙江质造”作为制造强省的核心领域。
“制创中心+创新驱动”助推“浙江创造”。未来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中介之间的协同创新,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共同组建创新网络。有必要从省级层面部署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和服务等活动的协同化和网络化。“互联网+信息经济”引领“浙江智造”。我省是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要把互联网和信息经济作为基础优势,推进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产业中心、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四基+三名”打造“浙江质造”。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是我省质造的症结所在。要加大“四基”技术投入,要加快培育一批基业长青的知名企业、升级换代的知名品牌、国际视野的知名企业家,创新质量供给,向中高端迈进。
(来源:省经信委网站2015-12-24)
会议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和信息通信业转型发展,强化互联网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层次,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
会议提出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能耗降低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5%。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3%、25%和14%左右。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15-12-24)
国务院批示指出,要创新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创新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对外开放合作模式,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的高效对接。
据悉,目前中德园重点推进项目达到74个,其中智能制造项目10个,先进机械制造项目14个,汽车制造项目30个,工业服务项目14个。世界著名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西门子电控及信号系统项目、美国江森乘用车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德国绿城等已开始选址对接,在环保、智能制造、汽车制造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数据显示,铁西区工业企业超过3000家,规模以上企业482家,跨国公司超100家、世界500强超50家。德国在沈阳投资的60余家企业中,宝马、采埃孚、巴斯夫、贺利氏等22家企业集中在铁西区。宝马将全球技术最先进的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以及本土之外唯一的研发中心,也设在了铁西。这些都为德国企业进驻中德园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2015-12-24 @自动化网官方微博)
在中国经济年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坦言,“最担心中国制造2005出现新一轮重复建设”、“千万不要走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老路”。
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中央政府应有意识培育一些基础好、能力强的重点地区。还要及时收集各地信息并向社会发布,使地方和企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指出,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产业技术体系问题,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特别是战略性高端共性技术。二是基础能力问题,夯实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关键工艺技术等工业基础。三是绿色发展问题,要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能效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目前正在制定“绿色制造工程”。(来源:《中国新闻网》2015-12-26)
今年1月至9月,我省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288亿元,占GDP比重达7.7%。据省科协、科协界调研报告,2014年我省网民规模达3458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达3070.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2.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0%,居民网上消费达3193亿元,尤其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休闲娱乐、信息获取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IDC(互联网数据中心)239个,省境内光缆线路总长达115.60万公里,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98%;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2633万个,居全国第二;累计建成3G/4G基站13.60万个。“云”漂世界、“网”通全省、“端”在手中,成为我省信息基础设施的真实写照。
省政协科教委实地调研发现,杭州、宁波等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平均水平达0.83以上、百兆宽带进家庭,而衢州、丽水等仅为0.68。IDC企业的能耗成本占总运营成本50%,且绩效不可控。省工商联调研发现,相对于道路、桥梁等设施投入,有政府对“云+网+端”新基础设施认识不到位,投入不到位。调研组还指出,不改变我省制造大而不强、产业链下游、价值链低端现状,即使全面实现智能化生产,也是低水平重复、将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还有,信息化管理和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少之又少。
调研组建议:个人信息消费潜力有待释放,行业碎片化消费信息也有待整合。建议力推首席信息官制度,筹办中国互联网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省政府要加强产业基金管理,各级政府部门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加快公共场所免费WiFi、民营企业宽带接入网试点、“宽带乡村”等基础建设。 (来源:《浙江日报》2015-12-24)
中国第一版《中国工业4.0进程报告》由ZD至顶网和工业4.0协会联合发布。调查历时3个月,范围涉及上海、浙江、深圳、北京等12个制造业发达省市,共22个制造业细分领域。首次展示中国制造业面对产业变革的现状,挑战与内在特点。
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对工业4.0的整体概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其中31.3%的企业认为工业4.0是引导新一轮技术的变革,22.87%的企业认为它将是面对行业危机的必然转型之路。超过75%的企业开始或准备开始工业4.0的投入;其中已经开始投到43.92%,未来三年内开始投入占到32.43%。
报告还显示,企业选择改造现有平台进军工业4.0的切入点各不相同:17.14%的企业选择更新自己内部的生产设施,加强自动化与智能化;16.43%的企业选择升级软件系统;而在工业4.0最为关键的大数据、数字化、物联网、云制造等方面投入的企业仍相对较少,分别只有7.04%、6.34%、6.10%和5.87%。目前人才与研发创新能力是中国工业4.0进程的巨大挑战。 (来源:《新华网》2015-12-6)
为什么这场千人大会足以跟世界互联网大会PK呢?因为有1200+企业参会,30多位智能制造领域重磅专家演讲的“干货”:
两化融合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消费者和市场对没有特点没有创新的产品已经失去兴趣,供需侧改革消化产能是重要方法;大家要有跨界思维,传统企业在供应链环节有深厚经验,互联网企业在品牌推广方面有很大优势,可以优势互补。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
企业组织模式应日益扁平化,生产方式和交付模式应该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如何变革?核心在于谁能洞察消费者,在于对产业价值链的定位。以苹果或者小米的产业链为例,你是苹果、小米的角色,还是富士康的角色?——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副总裁兼工业及政府行业总经理徐习明
中国制造迈向工业4.0要有四部曲:横向集成PLM、智能创新;纵向集成MOM、数字化制造;工业智能大数据、smart data智能使用;端到端集成,进入工业4.0时代。——西门子工业软件大中华区CTO兼售前部门总经理方志刚
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技术,更要关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如何盈利。——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亮
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前沿技术应用,还是日常维护,一个都不能省。——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制造信息部总经理钱静波
智能化是个伪命题,硬件进化的方向是用户体验。所以,小米的创新一直围绕着对用户体验的提升。——小米公司路由器事业部总经理唐沐
制造业融资能力怎么样呢?最新的数字,制造业今年募资的次数是1400多次,累计金额接近到400亿。——阳光金服总经理石义强
企业搭建供应链首先要符合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这个战略发展取决于什么样的细分市场。有精益供应链、敏捷供应链、柔性供应链。
——罗兰贝格大中华区执行总监范顺
互联网时代的下一个+应该是设计+,工业时代早期是有想象力的,现在什么都有了,但是很少有让我们心动的东西。——LKK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贾伟
京东通过大数据对这些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甚至可以挖掘出用户内心的特点。——京东大数据业务部高级数据分析师赵睿敏
大数据的目的就是没有数据,需要我们找出逻辑关系,把这些数据进行简化。——美国白宫信息物理系统(CPS)专家组顾问,《工业大数据》作者李杰。(来源:《ZDNET》2015-12-23)
新京报:你觉得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还存在哪些欠缺?
宋安澜(软银中国管理合伙人):基础设施的滞后是互联网发展的瓶颈。运营商需要不断升级基础网络设施,才能为越来越多的应用提供服务,但却并不能立即获得收益,这就会影响他们改善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怎样更好地平衡运营商和应用服务商的利益是值得探讨的。至于明年的投资热点,比较看好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项目,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此外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化也还有很多机会。(来源:《新京报》2015-12-16)
德国工业4.0源自于产业界自下而上自发形成,中国制造2025是自上而下,实际上对工业4.0,无论是研究力量还是投入资金,德国政府的重视度都没有中国这么强。中国制造2025在宏观层面、概念层面上分析得很多,但对自己的企业分析太少。
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是依据本国的产业生产力及地域文化提出的,美、德两国在整体国家战略中如何配置资源使用的能力,对我国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有重大借鉴意义。
德国工业4.0没有写质量,没有写品牌,直接就瞄准智能制造。中国还要解决原来在质量、管理、品牌、设计等各方面的不足,转型的范畴很大,需要用完整的体系,思考探索制造转型升级。这就是中国国情。(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5-10-8)
对于互联网思维,任正非有一个基本观点:一定要相信汽车必须是汽车,金融必须是金融,豆腐必须是豆腐。
对于工业4.0,任正菲认为:我们应该走进新的未来时代,这个时代叫人工智能。首先,我们要强调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后,才可能走进信息化;只有信息化后,才能智能化。中国走向信息化,我认为还需要努力。中国的工业现在还没有走完自动化,还有很多工业半自动化都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提出了类似工业4.0的方案,超前了社会实际,最后会成为“夹心饼干”。
所以我们国家要踏踏实实地迈过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后,就不需要这么多简单的劳动者了。当前应从提高教育水平,从人的质量入手。(来源:《IT时代周刊》2015-11-15)
中国工程院院士、“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副组长邬贺铨认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智能工业需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这是一次跨界的融合,跨界是困难之一。不过,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克服的困难,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体制问题。信息化过程是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它降低了人的决策作用。过去很多事都要靠人来进行决策,信息化之后,数据透明化,人的作用就下降了,原本依靠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管理在信息化面前将受到巨大挑战。
所以,工业智能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还面临许多体制上的障碍,这些障碍还需要在磨合当中逐渐解决。(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5-12-15)
“4.0”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智能工厂等技术性的手段,而是运用这些新兴技术和方式,形成“产业供应链+”,即产业智慧供应链。诸如中国的纺织行业,既存在农业领域的挑战,如棉花种植、农户管理、收获等活动,也存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挑战,如纺纱、印染、面料、成衣制造等,更面临着商业流通领域的挑战,如客户需求把握、分销方式、渠道等等。
显然,这需要整合一整套的智慧化供应链,从各行业各层面做出变革。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2015-12-17)
很多成功的德国企业,它们不像中国人所追捧的Google、Facebook能在一夜间迅速积累财富,也不像微软、GE那样富可敌国。它们往往偏安一隅,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目标,稳定而专注地在一个领域发展。它们可能是“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甚至还看起来是“笨公司”,但绝不是“差公司”。
德国人根深蒂固的实业观念造就了德国企业超强的制造能力。德国企业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也源于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德国学者冉珊鹤(Ulrike Reisach)做的一项研究说:美国代表的是一种寻求短期利润和个人财富的商人文化;而德国则代表了一种努力创造持久永恒产品的手工业文化。
德国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打下这一基础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系统一直沿袭“学徒制”。“有需要就招人,有负担就裁员”在美国企业稀松平常,但在德国“忠诚”是对员工最期待的品质。
德国企业更倾向于一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喜欢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德国媒体上很少有像乔布斯一样的明星级企业家出现。相较于“领导力”,德国企业家们更关注“管理力”和团队力量。
以客户为中心也是德国企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德国著名企业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说:“和客户之间保持常年的合作关系是德国企业的长处,这甚至比强大的技术竞争力更有价值。”
很多德国企业建立在远离市区的小镇,这并非偶然。相比大城市,员工换好的工作岗位可能性小,优质劳动力也有限,这种情况创造了雇员和雇主之间的相互依赖,造就了相互认同,避免对立关系。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2015-12-27)
弯道超车不是一哄而上。近日,3D打印产业发展论坛在哈尔滨举行,这次论坛氛围更显理性。3D打印技术在美国至今已有了几十年的积淀。一位企业家透露,近两年也在研发3D打印技术,但不过是仿制进口设备,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能跟上国际一流水平还很难说,更别谈弯道超车了。
避免“拼价式”竞争。有企业家坦言,最擅长的就是成本控制,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税务成本以及环境成本等,硬生生地造就了中国制造的“神话”。但仿制拼价格,等人家储备的技术足够更新换代或者稍微降低点利润率,中国产品就又失去市场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困境就是典型案例。
弯道超车十年不晚。3D打印产业在中国起步晚。为积蓄力量、抱团发展,避免无序竞争。民间行业机构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先后成立中国生物医学、打印材料理事会,2016年还将成立中国工业和文化创意3D打印理事会,发起一支2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专用于引进技术和研发实验室。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未来五年左右,中国3D打印桌面机质量将超过美国,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至30%以上。毕竟,《中国制造2025》也才是第一个10年行动。(来源:《新华社》2015-12-23)
“自杀式”价格战。董浩的企业生产一种特殊环境下使用的手套,有着2000多人的生产规模,在行业中仅处于中游。与大企业通过价格战打压行业对手不同,这种自杀式价格战往往由中小企业发起,其看准的就是“引先进设备的行业龙头,短期内不得不提高生产成本”的软肋。理论上,不可能让所有企业都进行智造升级,中小企业陷入退出选择,“自杀式”价格战,伤害制造业的整体肌理,最终拖慢大企业升级速度。
生产线革命路径。这家位于山东的医药企业,刚刚投产了新的工厂要打造智能生产项目,结果还不能预期,“这是一个有点冒险的决定”。美国人Greg Turner(罗克韦尔OEM商业务经理)经历了这种变化。他所在自动化公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帮助超过60%的美国公司实现了生产线的升级,如今正努力在中国开展业务。
问题是如何开始第一步?中国轮胎制造领域巨头公司的技术总监罗文浩,正有这样的困惑。他找到Frank(罗克韦尔集成架构与软件业务资深副总裁),被告之,智能制造的路径是实现信息环境下企业生产系统的互联互通,最基本的互联是将生产车间的智能设备通过一个通用、开放的网络与工厂、生产线或企业连接起来,提供可用的信息,这是第一步。“许多公司刚刚步入智能制造的起步阶段,还没能考虑到更深的层次,产品个性化生产需要公司在短的时间内快速将客户的反馈化为实际生产”。对于大多数中国制造类企业来说,生产线的升级并没有固定的路径,但努力“将互联网因素引入到生产中,实现生产信息和流程的安全可控且可追溯”是一个大方向。
会离开中国吗?中国劳动力成本已达总成本10%左右,考虑到能源消耗和原材料价值,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与美国相差无几。今年下半年,布局在华南的制造业外资开始撤离,回归美国或者欧洲。而在亚洲范围内,东南亚则成为中国有力的竞争者。福伊特在中国投产的最新一款产品为智能传送带,可以实现智能挑选和分拣,顺丰快递是其主要合作伙伴。他们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是,“你们会离开中国市场吗?”。福伊特多次否定外迁的消息,“我们坚信未来的中国市场潜力无限”。
欧瑞韬也注意到了外资撤离中国的现象,他经常安抚中国的客户,称苹果的代工外迁是产业转移正常的部分,“可能不久之后,纺织制造也会离开东南亚,转到非洲,正如它起源于英国,继而辗转世界各地,这种业务流动还会继续”。“但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制造型经济的规模巨大。我们必须来到这里服务我们的客户,服务中国本土的制造商和生产商”,“我们对中国的关注始终不会改变,我们在这里有工厂、研发、软件开发,有面向 OEM 的实验室,还有系统集成商”。中国政府表达的态度是外资去留的重要参考。(来源:《经济观察网》2015-12-25)
吴晓波《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引发大量关注。就是该文,无意间扰到中国制造的痒处。该文感慨“日本靠精益求精的制造立国,而中国则是低质低价以量取胜”,这一对比正如一把烈火点在了中国人对“中国制造”不信任的干柴上。
而孟庆祥《为什么我不买日本马桶圈》则认为,旁观者基本上都会这样看。但倘若是企业的生产者,不应把价格和质量关系太简单对等。瑞士手表当年就做过试验,同样的表产地分别标上瑞士、日本和香港,价格也是由高到低排列,结果“香港”产的就卖不出去。瑞士、德国、日本制造现在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其品牌美誉度经过了多少年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收获更高的品牌溢价也是情理当然!
中国当然有企业在背负“质次价低”的黑锅。这种“拖累”或苦恼是事实,但并非不公平。先发者和创新者支付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享受率先占领人们头脑的优势。模仿者显然风险更小、成本更低,但要忍受产品的“负溢价”和坏名声。
这种商业逻辑的自然演化非常合理。如果创新者不能享受一段时间的溢价,谁还去创新?如果模仿者永远苦逼,创新一次永远享受溢价,世界的商业就不会繁荣。这种微妙的平衡才是商业有序发展的基础。
有人认为日本马桶圈好,他买了,这样的商业就成立,有人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于是性价比更好的商品也有销路。从宏观层面上,大可不必羡慕日本的马桶圈或者德国的菜刀。众多中国游客去日本带各种高档货对日本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联想、华为产品以较低的价格打入国际市场,但经过多年的品质改进,如今其价格也已经和国外大牌接轨。商业有其自然的韵律,不要太过急于求成。只有不懈努力始终是个真理。(来源:《周末画报》2015-02-12)